当前位置:
妇产科网|大咖云集,共探热点--妇幼健康研究会生殖内分泌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全体委员会暨第六届学术年会盛大开幕
来源: | 作者:szjkyyc | 发布时间: 2021-08-22 | 4955 次浏览 | 分享到: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2021年8月21日妇幼健康研究会生殖内分泌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全体委员会暨第六届学术年会盛大开幕,会议邀请国内著名专家线上授课,分院士/大家讲坛:生殖医学前沿、生殖内分泌专题报告会以及生殖医学基础与临床转化研讨会等专场进行了精彩展示,内容丰富多彩,思想和学术的交流碰撞,为我们带来一场学术的盛宴!

 

开幕式

 

大会开幕式由浙江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张丹教授主持。张丹教授介绍到,由于疫情的特殊原因,本次学术年会以线上形式举行,会议邀请了国内著名生殖内分泌专家线上授课,并对大家线上参会表示热烈欢迎!

 

安徽医科大学校长曹云霞教授致辞。曹教授首先代表大会会务组向在百忙中线上参与本届委员会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仁致以最诚挚的感谢和最热烈的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生殖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各项工作的领导和专家同仁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曹教授希望通过举办这次盛会能够为从事生殖医学的科研人员和临床工作人员提供一个研究问题、学术交流、沟通信息的平台,共同交流和探讨生殖医学的新进展、新知识、新经验。最后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各位同仁满载而归。


 


妇幼健康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司司长张世琨教授致辞。首先张司长祝贺妇幼健康研究会生殖内分泌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全体委员会暨第六届学术年会的顺利召开,张司长提出在建党100周年要为人民健康而努力,并指出我国不孕人群达到18%,三孩时代的到来,对生殖医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希望大家带着国家的要求以及对人民的责任,奋斗百年路,扬帆新征程。

 

浙江大学党委常委、浙江大学医学院常务副院长李晓明教授致辞。李教授首先向广大医务工作者致以节日的祝贺和崇高的敬意,并代表浙江大学及浙江大学医学院对本次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各位莅临本次会议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本次年会将加强妇幼健康领域生殖内分泌的学术交流,提高妇幼健康领域生殖内分泌学医师的临床诊治水平和创新研究能力。最后预祝大会圆满成功,向为此次大会的顺利召开付出辛勤劳动的各位专家、工作人员以及合作伙伴表示衷心的感谢!

 

院士/大家讲坛:生殖医学前沿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中国科学院院士黄荷凤教授带来了以“人口健康与遗传”为主题的报告。黄院士首先介绍了全世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改变,并指出我国目前生育率下降,同时趋于人口老龄化。接下来黄院士介绍了影响人类健康的四大疾病,包括神经退行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以及代谢综合征。随后黄院士从妇产科医生角度对胎儿源性疾病、胚胎源性成人疾病以及配子源性疾病进行了讲述,并指出表观遗传重编程是不良环境诱导的疾病风险传代效应的主要机制。最后黄院士总结到建立良好生活习惯,注意生活环境改善,才能长寿且健康。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孙莹璞教授带来了以“跨学科阻断多系统遗传性疾病子代传递新模式”为主题的讲座。孙教授首先指出单基因遗传病种类繁多,危害性大,基因诊断是重要的诊断手段,并以Holt-Oram综合征为例,阐述了如何检测单基因遗传病致病基因、判断遗传方式、以及明确遗传类型。随后讲解了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的定义、适应症及禁忌症,并分享了多学科阻断子代传递在不同遗传性疾病中成功运用的案例。最后总结建立跨学科阻断多系统遗传性疾病子代传递新模式对综合医院至关重要,需要不断研发单基因遗传病胚胎植入前遗传学精准阻断新策略,对所有遗传方式明确、致病基因明确的遗传病都可采用PGD助孕。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刘嘉茵教授带来了以“基于FSH和LH功能的促排卵方案——非预期的卵巢低反应”为主题的报告。刘教授首先介绍了卵巢低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并讲述了LH和FSH的反馈机制和功能的干扰因素可导致卵巢低反应。随后,刘教授详细介绍了卵巢低反应的先天性因素,同时介绍了对此类患者选择促排卵方案时的精准原则,并给出了此类患者促排卵方案设计参考。总的来说,目前临床的标准促排卵方案的卵巢反应存在个体差异,需要精准定制促排卵方案,需要积累更多的排卵相关的基因信息。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李蓉教授带来了以“PCOS临床循证大数据分析及未来研究方向”为主题的讲座。李蓉教授首先指出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生育年龄妇女常见的内分泌及代谢异常所致的疾病,以雄激素过多及长期无排卵为特征。从大数据分析显示AMH、FTO、SHBG、INSR等是PCOS研究中最受关注的基因,高雄、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不孕、心理压力等是PCOS的研究热点,表明PCOS给患者带来的长期影响逐步得到重视。最新研究课题的分析显示对于PCOS的干预措施多集中在高雄、COC、性激素、体重管理等方面的研究,需要多学科的综合管理。最后李教授表示在PCOS未来研究方向上大数据分析显示PCOS的临床科研可通过阅读经典文献立项,并关注大数据分析的热点,为临床研究指明方向。


 

南京医科大学胡志斌教授带来了以“出生队列建设与研究进展”为主题的报告。胡教授首先介绍了辅助生殖技术应用现状以及辅助生殖过程中新的暴露因素,并阐述了出生队列建立的意义。随后讲解了出生队列可研究的暴露包括遗传因素、环境污染、医源性因素、营养异常、不良习惯和行为、不安全的食品和药品、精神疾患和压力;健康结局包括流产、早产、死产、妊娠期疾病、出生缺陷、迟发出生缺陷、儿童孤独症、喘息以及糖尿病等。胡教授随后介绍了现代出生队列的发展、建设需求等内容。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徐丛剑教授带来了以“基于核心家系单体型连锁分析(FHLA)的PGT染色体结构异常的临床检测及意义”为主题的讲座。徐教授首先指出随着“三孩政策”的实施及相应法律的修订,高龄生育“生不好”最主要的问题是染色体异常,在分类上包括数量畸变和结构畸变,而染色体结构异常是指由于染色体结构改变引起的异常变异,包括缺失、重复和倒位、易位。随后指出染色体平衡易位/倒位仅有位置的改变,没有显著的染色体片段的增减,所含基因也未明显增减,表型一般正常,但形成配子时容易发生异常,最终导致不孕不育、反复流产、出生缺陷等不良结局,同时徐教授讲解了染色体结构异常携带者致病机制、临床表现及临床治疗。最后指出随着PGT技术的进展,核心家系单体型连锁分析(FHLA)对于不同的遗传病具有普遍适用性,不需要个体化定制,尤其适用于单基因病无先证者家系,且目前已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

 

安徽医科大学校长曹云霞教授带来了以“全外显子组测序(WES)技术在不孕不育诊断中的价值”为主题的报告。曹教授首先介绍了不孕不育的常见因素并指出WHO已将不孕不育与心血管疾病和肿瘤列为影响人类生活和健康的三大主要疾病。曹教授讲解到不育症的遗传因素包括卵子发生与早期胚胎发育过程的异常,其次介绍了遗传变异的遗传模式,并指出评估遗传风险的因素包括遗传变异的遗传模式、遗传变异对受精和胚胎发育的影响以及致病基因相关临床表型的靶器官等。曹教授介绍到全外显子测序(WES)是指利用序列捕获或靶向将全基因外显子区域DNA富集后再进行高通量测序。随后曹教授结合病例对影响不孕不育的遗传因素及其分析策略进行了详细介绍。最后,曹教授总结到遗传因素是不明原因不孕症的重要病因,辅助生殖助孕需不断总结不同变异病例治疗经验,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

 

生殖内分泌专场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的孙赟教授带来了以“不明原因反复种植失败治疗策略”的报告。孙教授首先简单回顾了反复种植失败(RIF)的定义及病因等基础知识。随后,孙教授结合文献详细介绍了不同临床处理措施对RIF患者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治疗机制、治疗效果等,包括HS检查、子宫内膜局部轻搔爬、筛查并处理慢性子宫内膜炎、免疫调节以及ERA检测等。孙教授接着又为我们介绍了胚胎选择的实验室策略,包括PGT-A、Time lapse等。最后,孙教授结合几例病例为我们详细的讲解了RIF的临床处理过程及经验。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的赵爱民教授带来了以“复发性流产诊治规范及仁济经验分享”为主题的报告。首先,赵教授为我们介绍了复发性流产(RSA)的定义,并指出目前全世界范围内仍未统一。赵教授向我们介绍了复发性流产的病因,其中着重介绍了APS抗体分型和治疗对RSA预后的影响。赵教授认为我们应该关注母体血栓前状态的多重因素与反复流产的关系。赵教授表示,母-胎免疫耐受失衡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并运用大量高质量文献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多种免疫调节制剂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最后,赵教授表示,我们应该尽快统一对RSA定义中关于流产次数的规定,未来应利用医工交叉的优势,针对病因同元性一致的患者开展致病机制研究。并且需要积极开展全国多中心的高质量临床研究,进一步规范相关医务人员RSA的诊治行为。还要对患者积极开展科普宣传和教育,呼吁各级医学会成立生殖免疫分会。

 

北京协和医院的郁琦教授带来了以“不孕症诊治的价值医学”为主题的报告。郁教授首先简单介绍了现代医学的诊疗模式,并提出了不孕症诊治的哲学思考,包括让适合怀孕的人怀孕、不育治疗的连续性和长期性以及最终无法妊娠的可能性等。郁教授强调不育是试出来的,并指出常见的不育原因主要包括精子异常、排卵障碍以及生殖道异常等。随后郁教授介绍了排卵检查的方法及优缺点,包括基础体温、黄体中期血清孕激素水平测定以及B超监测卵泡。随后,郁教授结合文献报道详细的介绍了生殖道异常的相应检查方法及优缺点。最后,郁教授针对不同辅助生殖技术的适应症、选择方法以及优缺点等结合价值医学的理念进行了详细的讲述。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的阮祥燕教授带来了以“女性生育力保护新技术新进展-卵巢组织冻存移植”为主题的报告。阮教授从什么样的人群需要生育力保护、为什么要进行生育力保护、生育力保护方法选择以及卵巢组织冻存移植在生育力保护中的优势、地位与水平四个方面为我们精彩的介绍了当今女性生育力保护的最新进展。首先,阮教授为我们介绍几种情况需要进行生育力保护的情况,进而阮教授为我们介绍了POI/POF的诊断标准及不良后果。阮教授表示关于卵巢的冷冻,我们要遵循标准的操作流程,术前评估要充分。阮教授指出卵巢组织移植后的成功率及妊娠率相对较高,国际数据显示80%-95%的患者移植后能够恢复卵巢功能,北京妇产医院移植10例,全部成功,移植成功率国际领先。移植后约2-6个月可以观察到卵巢功能的恢复,50%以上可以自然妊娠。



山西省妇幼保健院武学清教授带来了以“扳机日LH值的探讨”为主题的报告。武教授首先为我们简单介绍了黄体生成素(LH)的作用,指出LH在黄体期也有重要作用,并为我们讲解了“LH窗”以及“LH天花板效应”。武教授指出对LH水平过低对IVF结局的影响目前存在支持、中立以及反对三种不同观点,随后分享了自身关于HCG日LH理想值相关研究的结果。最后武教授建议到,在HCG日LH值对卵母细胞成熟率、获得胚胎情况以及最后的妊娠结局没有显著影响的情况下,不需要额外补充LH,在补充LH意义不清楚的前提下,可以选择全胚冷冻移植。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徐阳教授带来了以“个体化黄体支持的思考”为主题的报告。徐教授通过以下四方面为我们讲解了当今个体化黄体支持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包括黄体的结构和功能、自然周期黄体期内分泌特点、促排卵周期黄体期内分泌特点以及个体化黄体支持。首先,徐教授为我们讲述了黄体的结构,并表示黄体的寿命和甾体激素的生成能力取决于连续的LH分泌,以及自然周期黄体期内分泌特点。最后,徐教授总结到,黄体的寿命和甾体激素的生成能力取决于连续的LH分泌,黄体早期的LH水平越低,整个黄体期的P水平就越低,不同COS方案与不同扳机模式的黄体期内分泌特征不同。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田莉教授带来了以“早期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和生育策略”的报告。田教授从子宫内膜癌保育治疗的适应症、子宫内膜癌治疗后生育时机、子宫内膜癌保育治疗后生育方案选择及安全性和生育间期及生育后管理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讲解。首先,田教授介绍了早期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的适应症,并详细讲述了子宫内膜癌药物治疗的选择、治疗效果、其效果影响因素以及治疗间期病情评估等内容。随后,田教授介绍了助孕策略的选择,包括自然妊娠、IUI和IVF-ET等方式的选择指征、安全性以及注意事项。最后就助孕及生育间期的临床处理给予了讲解并进行了总结。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的马延敏教授带来了以“女性雄激素对内分泌的影响”为主题的报告。首先,马教授为我们介绍了女性雄激素的种类,以及合成部位。马教授指出女性雄激素浓度随年龄增加而下降。随后,马教授向我们介绍了绝经后的雄激素合成情况以及女性雄激素的生理作用。马教授表示高雄激素会影响卵泡发育和卵巢组织功能。而后,马教授为我们解释了雄激素的非生殖功能、女性雄激素缺乏对内分泌的影响以及女性雄激素增多对内分泌的影响。最后,马教授为我们讲解了女性雄激素的检测。

 

生殖医学基础与临床转化研讨会

 

厦门大学医学院王海滨教授带来了以“子宫内膜容受性:雌孕激素”为主题的讲座。王教授首先指出生命孕育是一个整体性、在体性和动态性的过程,子宫内膜容受态是指胚胎获得植入的能力,同时子宫内膜在卵巢雌孕激素的作用下进入到一个能够接受胚胎种植的状态,胚胎植入发生的前提条件是植入窗口期即囊胚“激活”和子宫容受性。随后通过一系列小鼠实验讲解了子宫内膜如何进入容受态以及雌孕激素在此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最后表示促排卵高雌激素会影响子宫内膜容受态窗口期,但不一定会影响妊娠结局,强调子宫容受态窗口不会等胚胎发育至囊胚,但胚胎先于容受态之前发育至囊胚可以等子宫进入容受态。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伊成器教授带来了以“胚胎早期发育过程中的表观遗传修饰图谱解析研究”为主题的报告。伊教授首先介绍了胚胎早期发育的表观遗传内容,从分子水平来看,DNA修饰是表观遗传学的关键分子基础,并以胚胎发育不同阶段DNA修饰动态变化为例说明了表观遗传的作用。伊教授指出就生殖医学而言,精子表观遗传异常可能导致不育,在发育过程中,表观遗传异常会导致多种疾病。随后介绍了DNA修饰检测中的5FC标记与检测新技术及其未来可能的应用方向。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章志国教授带来了以“COH周期中人未成熟卵母细胞再利用研究的临床价值”为主题的讲座。章教授首先指出在控制性超促排卵周期(COH)中约有15%卵子为未成熟卵,将未成熟卵母细胞变“废”为“宝”,可捐赠卵子库、提高患者妊娠率、作为卵子IVM和卵子冷冻保存研究的研究材料。随后讲解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建立一个安全和有效的IVM体系,COH周期中未成熟的卵母细胞可以被再利用,并在临床应用中通过该IVM技术成功分娩了三名健康婴儿,进一步证明抗氧化剂MT可以改善COH中被认为没有颗粒细胞的卵母细胞的发育潜力,其机制可能是MT、通过有效抑制IVM培养期间环境压力来保护卵母细胞的氧化磷酸化,从而为随后的胚胎发育提供足够的ATP,并证明10μM MT可有效保护卵母细胞的线粒体功能。最后强调MT可以通过保护线粒体功能改善COH周期中再利用的未成熟人类卵母细胞的发育潜力。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李劲松教授带来了以“类精子干细胞介导的遗传改造”为主题的报告。李教授首先介绍了类精子干细胞的概念及利用CRISPR-Cas9技术建立“类精子干细胞”介导的半克隆技术。之后李教授为我们介绍了类精子干细胞与CRISPR-Cas9的优势及应用,包括复杂疾病的快速模拟以及实现小鼠发育过程中靶向遗传筛选。李教授强调后基因时代的瓶颈是缺乏标准化在体研究体系,并介绍2017年提出的基因组标签计划(GTP),指出GTP的应用有望形成蛋白质伙伴组研究模式。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王红艳教授带来了以“miR-222调控心脏发育相关miRNA成熟并诱发法洛四联症的机制”为主题的讲座。王教授首先指出法洛四联症(TOF)是最常见的复杂先心病,主要表型包括肺动脉狭窄、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及右心室心肌肥大。研究发现miR-222在TOF胚胎中高表达并得到验证,建立KI小鼠TOF模型,证明双向抑制DICER1和AGO2导致miR-222-DICER1-AGO2信号控制的心脏miRNAs成熟障碍,并且诱发铁死亡最终导致TOF的发生,提示miR-222-DICER1-AGO2在心脏发育中控制miRNA成熟。最后王教授表示miR-222能够促进心肌细胞肥大和铁死亡导致TOF表型,依诺沙星和铁死亡抑制剂治疗TOF有效,叶酸缺乏可专一性引起miR-222表达升高。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胡琳莉教授带来了以“IVF流程及管理信息智能化”为主题的报告。胡教授首先介绍了IVF治疗的全过程,并指出管理方面第一是质控管理,其关键环节是设定KPI;第二是流程管理;第三是服务管理,要以提升患者满意度为目标;第四是数据管理,应当进行全方位的智能化管理;第五是新技术的持续升级,应该借助人工智能。最后,胡教授强调到严格管理上述环节能够全方位提高IVF诊疗。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马翔教授带来了以“从临床研究探讨自然周期/微刺激FET子宫内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主题的讲座。马教授首先指出随着ART助孕技术的发展,全胚冷冻和冻胚移植周期呈现逐年增长趋势,FET内膜准备方案包括自然周期、微刺激周期及人工周期。随后表示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证实自然/微刺激周期内膜准备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更高,并对自然周期目前存在的HCG扳机是否影响临床结局、是否需要黄体支持、黄体支持何时开始、是否需要检测孕酮以及黄体支持用药的选择等问题进行了逐一讲解。最后期待在未来的临床研究中能给予我们更多的临床应用指南,强调“有效、简洁、自然”是我们医师和患者共同追求的目标。

 

声明:本文由会方供稿,并经由会方审核后推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载自:妇产科网  https://mp.weixin.qq.com/s/w_cUZ2Yjrpw98Ukwy7Lghw